西家大塘原本很大,为玄武湖的一部分。明初筑南京城墙,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并入玄武湖,另一半则变成水塘。明末,城内水塘周围有人来此垦殖,三两茅舍散居其间,亦有一些士大夫在此建别墅。这里虽处都城边,较为冷僻,但亦清静无扰,宅旁垂柳依依,炊烟款款,田沃禾壮,桑麻竞肥。更有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极具山野之趣。明代大学士顾起元赞曰:“水田村舍,仿佛桃源。”清道光年间,太仆蔡友石游览于此,顿生爱意,用重金购地建“晚香堂”,号“晚香山庄”。
蔡友石之后,又有明万历举人、曾任河北曲阳知县的胥自修在塘边购地兴建花园,广植花卉树木,引来众多游客,一时名声大噪。因他姓胥,人们便称其为“胥家大塘”。据甘熙《白下琐言》载:“鸡鸣寺之阴,近台城一带处,有胥家大塘,蓄水冬夏不涸。环塘有田近百亩,旱涝无虞,蔡友石先生购为产,名之曰晚香山庄。地极僻静,人迹罕至,可为避嚣佳境。”
胥自修擅长养菊,金秋季节,菊花竞相开放,千畦万盆粲若锦绣,一时成为南京最有名的“菊翁”。为了让更多的人一睹芳容,他还搭建一座高二丈的“菊楼”,秋菊争芳斗艳,观者赞不绝口,每年品胥家之菊成了老南京一景。太平天国时期,战乱频生,胥家无暇顾及,菊花凋谢无声。天长日久,不仅胥家菊花为人淡忘,连胥家大塘也被讹称为“西家大塘”。
值得一提的是,与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北京“荣宝斋”与上海“朵云轩”齐名的南京“十竹斋”,当年就筑于鸡笼山下胥家塘边。
明代南京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印刷业尤为兴盛,市内书坊林立,而其中最值得标榜的,就是流寓南京的安徽休宁人胡正言所创的“十竹斋”。
胡正言(1580年-1671年),出身世代业医之家,少小颖悟、博学能文,不仅练得一手好字,还善绘画、精篆刻。崇祯时曾授职于翰林院,尚未赴任,清兵即攻入北京,福王仓惶南逃,竟把大明国玺遗失。朱由崧在金陵建立南明弘光小朝廷后,经吏部左侍郎吕大器推荐,胡正言精心镌刻了龙文螭纽的国玺御宝,被授武英殿中书舍人。胡正言后辞官隐居南京,因其家中庭院种有翠竹十余株,所以将其居室名为“十竹斋”。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胡正言正应了这句话,可谓同道同好!
胡正言极具创造力,他大胆革新,对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所采用的“饾版”、“拱花”新工艺,将我国古代的印刷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十竹斋则以精美独特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而誉播中外,这些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