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
          索 引 号:    012947031/2021-125216 信息分类:    科技、教育 / 行动计划及方案 / 通知
          发布机构: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办公厅 生成日期:    2021-11-29
          生效日期:    2021-11-29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文  号:    宁政办发〔2021〕66号 关 键 词:    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通知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1129

          (此件公开发布)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活跃、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为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质效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的实际需求,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协同、生态培育、品牌塑造”,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23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3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规模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集群化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集聚区和示范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直接面向制造业的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打造全国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长三角制造服务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特色优势显着扩大。打造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45个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级行业,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支撑有力、协同发展的标志性行业。

          ——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加速产业链优化整合和产业流程再造、模式创新、质态提升,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载体布局显着优化。依托生产性服务业开发区(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形成3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5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5个左右“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品牌效应显着增强。培育10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50家左右“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

          三、重点领域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创新”,围绕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推动高能级服务业转型升级

          ——科技服务。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检测认证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态发展水平。强化科技服务骨干机构培育,支持各区(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基地。到2023年,科技服务业营收达到4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现代金融。加快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国际性金融组织,聚力提升金融集聚层级。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自贸金融,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积极打造科创金融改革创新高地。到2023年,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信息技术服务。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地理信息、数字创意等信息服务业,加速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南京软件产业公共服务赋能云平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协同攻关基地等高水平公共平台发展,做大做强“一谷两园”,打造徐庄、建邺、鼓楼、白下高新园、麒麟科创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到2023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重点涉软企业超过4500家,推进高水平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引导功能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商务会展。以丰富商务业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品牌策划、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专业服务。加快培育自主会展品牌,支持新街口等10个高端商务区以及江北、南部新城等8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高水平打造河西、江北新区等4个法律服务园区。到2023年,全市主要专业场馆举办展览项目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其中3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展览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司法局、市贸促会)

          ——现代物流。加快复制推广供应链先进模式,全面推动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降本。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推进“物流+先进制造”“物流+现代商贸”“物流+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方式,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六合中福智慧冷链物流综合服务中心等“7+12中心”的物流节点体系。到2023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国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达到2个、6个,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15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人力资源。围绕人才强市战略,重点发展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业态。整合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资源,打造“一园多区”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筹备建设。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融合服务模式,培育一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企业。到2023年,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收接近300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达到1100家。(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三)发挥产业协同优势,鼓励新型制造服务业融合创新

          ——工业互联网。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链和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四大体系,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技术、应用、服务三大生态,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载体。到2023年,推动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形成规模化推广应用,形成较为完备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云计算与大数据。加快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南京,重点发展数据加工分析、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流通交易等大数据服务,推动边缘计算关键技术和产业标准化进程,有效赋能5G与内容分发网络,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应用。支持教育、医疗、金融、政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推动数据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保障社会民生。到2023年,建设2个集聚效应明显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节能环保。围绕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管理服务产业,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合同降碳管理、低碳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工程咨询、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计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汽车、纺织、家电等生产销售企业,利用配送、装机、维修等渠道,发展逆向物流,开展回收利用服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分选、处理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规模化应用,加强废旧家电、医疗废品、建筑垃圾的处置能力,提高处理产物附加值。(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知识产权。放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的引领效应,培育企业检索、评议、导航、布局、运营、维权、涉外等高端、增值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市场。深入推进江宁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支持江北新区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发展。到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达到800家以上,国家级品牌服务机构达到20家以上,服务机构营收年均增幅在20%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四、重点任务

          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优化提升“六项行动”,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融合转型、主体培育动能、要素集聚提效、品牌塑造提质、场景营造共享”等举措,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一)数字经济创新赋能行动

          1.推进数字产业化。强化数字赋能,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加快构建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数字化产业圈,建设南京全国数字化产业标杆区,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紫东核心区等高端化重大科创载体,推动数字产业应用领域研究。围绕数字经济产业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高端工业软件、AI芯片、基础开源框架等领域,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

          2.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全面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5G产业场景应用建设,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可复制推广的5G行业应用案例,打造应用示范标杆。推动滨江5G产业集聚区等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建设。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推动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综合产业平台、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基地等一批无人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攻克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精密传感及测量等核心技术关键环节,提升高端智能装备自主研制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二)产业融合试点示范行动

          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开展产业集群融合和集聚区域发展试点,横向整合制造企业研发设计、仓储配送、检测认证、售后维护等环节的共性服务需求,优化产业集群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开展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试点,鼓励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支持开展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拓展解决方案、融资租赁、个性定制、品牌授权等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到2023年,培育打造“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域和示范企业55家左右,其中省级标杆典型15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拓展融合。推进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积极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发展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苏农云”建设,鼓励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农民技术培训等各类服务。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落实和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农产品“三品一标”电子认证,构建源头可追溯、过程可监控、去向可追查的电子认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渗透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交叉渗透,大力发展“科技+”“信息+”等融合性服务行业,推动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物流运输与邮政快递等领域互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优化升级。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引领作用,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三)企业主体梯次培育行动

          1.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在国际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支持龙头骨干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企业集团或创新发展联盟。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引导领军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延伸,增强领军企业创新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到2023年,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10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支持重点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总部企业发展裂变计划和引凤计划,引导本地企业加快提升发展能级,鼓励大型企业在宁办事处、分公司等非法人机构向具有决策、管理、研发、投资等高端职能的总部企业升级;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大型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招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总部企业。打造资本市场服务平台,推动市场机构和企业对接,健全分行业、分层次、分区域的拟上市企业库,加强企业挂牌上市梯队建设。到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企业超过2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55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3.鼓励创新成长企业快速崛起。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库,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中小创新成长型企业利用关键技术、数据资源、营销网络等独特优势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到2023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30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要素集聚提质增效行动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层级。以服务功能优化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竞争力提升为核心,加快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依托优势区域和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业态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引导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服务企业集群。到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50家左右,其中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达到25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和江宁高新区等科技创新载体,深化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南京生物医药谷、中国(南京)软件谷、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南京金融城)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板块。围绕自贸区南京片区、紫东地区、南部片区特色优势,布局壮大一批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集聚示范区。依托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拓展空港枢纽能级,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商务会展等集聚示范区。接轨国际服务标准,加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品牌建设、要素强化的政策支持,实施一批研发设计、质量认证、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改造升级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

          (五)服务标准品牌塑造行动

          1.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地方(团体)标准研制和推广。重点推动金融科技、智慧物流、商务服务、软件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逐步推进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到2023年,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行业推行服务标准化,以标准化试点促进质量提升,力争新获批2个国家标准化试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2.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品牌。聚焦软件信息、金融、科技、物流等优势领域,高水平打造中国软件名城、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高质量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南京智谷等科技创新平台,高能级提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平台效应。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推进品牌区域化、国际化发展。对标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标杆城市,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行动,加快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接轨,提升重点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

          3.健全生产性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完善质量安全举报核查与协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质量信用记录、严重失信服务主体强制退出等制度。支持金融、交通运输、高端商务等行业质量监测能力建设,鼓励建立行业质量和安全数据库。加大质量信用等级核定相关工作宣传、培训和辅导,推动全市规上企业进入省质量信用基础信息库,新增一批江苏省质量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服务业企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六)场景应用联动营造行动

          1.营造生产服务应用场景。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渗透,营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线上应用场景。依托高品质科创空间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国有企业、专业机构、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组建联合运营主体,释放园区市场化资源,导入一批科学研究、信息交流、技术孵化、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提供商和平台型企业,营造高品质载体赋能生产服务的应用场景。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的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兴体验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2.催生共享服务创新动力。集聚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分散闲置资源,实施弹性匹配、动态共享,提升分散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推进知识技能共享,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医药研发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探索众创、众包、众筹等服务供给新模式,促进知识技能资源末端整合。支持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发展在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共享服务。推进物流资源共享,大力推行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市推进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作用,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重点推进,及时协调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重点领域牵头部门要按照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各区(开发区)要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落实好行动方案中的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作体系。

          (二)优化政策体系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要素需求,加快建设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体系。优化建设用地供给结构,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统筹用好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和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人才新政,探索柔性引才模式,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并重,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落实项目支撑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库,强化项目储备入库,按照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抓好推进落实。建立项目定期调度、会商推进和跟踪问效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增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专项行动,谋划储备一批前期项目,争取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进盘子”。

          (四)完善统计监测

          根据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标准,建立健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推进服务业全行业统计监测,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定期发布相关统计信息和监测分析报告。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导考评,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纳入市、区和集聚区考核,突出质量、效益、服务生产能力。


          相关解读:图解:一图读懂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