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 > 规划信息公开 > “十四五” > 区域规划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3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获批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把高新区作为重要平台全力打造创新名城的主阵地。高新区作为老牌的国家高新区,需要争先进位再出发;作为科教资源丰富的高新区,需要持续深化校地融合谋创新;作为创新名城中的高新区,需要把握机遇提升战略位势;作为一区多园的高新区,需要强化统筹激发内在动力。“十四五”时期,高新区将以独特区域个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未来五年,高新区要支撑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主平台和主阵地。
为体现国家对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求,落实市“十四五”规划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部署,阐明“十四五”时期南京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南京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是高新区优势转化、变化显着的五年,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着提升。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5年实现争先进位,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跻身国家高新区12强。“十三五”时期,高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双增长。2020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0亿元,占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5%;实现企业营业总收入1.3万亿元;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308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50%;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41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超过4万家,占全市比重近50%;企业发明专利授权达5710件,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306件。
双创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着,成为全市创新资源集聚地。建成50余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双创载体,在重点实验室、三站三中心等方面资源富集,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30余家。以雨花台园为核心的雨花台区和江北新区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高新区青年大学生、海归人才、两院院士等多元人才集聚效应初显,2020年,万人拥有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达4919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近4万人,新增引进高层次人才700余人,8名诺奖图灵奖获得者、115名中外院士在高新区创办企业。
校地融合深入推进,大学多种模式参与高新区建设。高校通过共建城市硅巷、大学科技园、创新湾区等多种方式参与高新区建设。玄武园、鼓楼园、秦淮园等与驻区高校共同推进城市硅巷建设,盘活主城空间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秦淮园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军民融合国家大学科技园,聚焦光电子信息、军民两用高技术等特色领域,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南航—秦淮创新湾区,以“无边界”理念赋能园区创新发展。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先手棋,加速形成“科技产”双回路。截至2020年底,全市323家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全部落在高新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边缘智能研究院等通过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物联网数据开放平台,汇聚创新资源,赋能行业应用。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等在膜材料、水处理等领域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中电芯谷研究院、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聚焦高端芯片、量子计算、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若干创新微生态和产业微生态,推动孕育未来产业。
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主阵地。积极推动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园主导、产业链协同和多园竞合等多种布局模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分别以雨花台园和江宁国家高新园为主要集聚地,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在新港国家高新园、麒麟园、雨花台园、栖霞园等园区形成产业链多园协同格局,集成电路在江北新区、浦口园初步建立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形成“一谷一镇三园”格局,江北新区、栖霞园、江宁园聚焦生物医药,溧水园聚焦大健康,高淳园聚焦医疗器械,呈现多园竞合态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以江宁国家高新园为主阵地,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提档升级。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和瞪羚等创新主体,超前布局未来网络、6G、区块链等未来产业。
新经济主体培育成效显着,成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汇聚地。2020年,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71家,占全市比重均超过80%。累计拥有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3764家,上市公司86家。五星控股等大企业通过平台化发展,孵化出汇通达、好享家、孩子王、村鸟物流、阿格拉等一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出12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比重超80%。
构建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园区发展路径各具特色。初步形成覆盖江北新区及11个行政区的一区多园全域创新空间格局。江北新区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为定位,持续在生命健康领域培育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江宁国家高新园、雨花台园依托大企业带动形成自迭代产业生态,江宁国家高新园依托国电南瑞、南自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发输变配用全产业链条。雨花台园依托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带动集聚超过30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构筑软件产业生态。新港国家高新园、栖霞园等聚焦人工智能,探索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示范场景。建邺园落户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区域总部,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江宁国家高新园、溧水园、六合园聚焦绿色智能汽车,形成从整车制造到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全产业链体系。
探索联动创新治理机制,初步形成统筹管理架构。建立“1+N”高新区管理体系,通过“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联动治理机制赋能高新区发展。落实《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理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调整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总部作为非建设主体,强化统筹赋能,各园区作为建设主体,承担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等职能。全面开展园区去行政化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发展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正处于从传统路径向创新路径转换过程之中,对新经济下创新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正在深化,从科技创新转向全面创新的新路径正在探索,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在形成,高新区发展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结构偏重,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利润率有待提升,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二是园区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有待深化,高新区总部统筹管理能力有待强化。三是园区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不足,社会资本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创新源头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四是自主培育的科技领军企业不足,爆发式成长的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出现。五是在长三角区域中的战略位势和显示度不高,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较弱。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新经济是大变局之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省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发展机遇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高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重点抓住四大机遇:
一是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机遇,要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提出要求,促使各主体积极开展自主创新,融入开放式发展格局,打通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新区要筑牢自主创新发展根基,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内在支撑。
二是紧抓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加速新经济发展进程以及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催生的新产业新赛道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和持续化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数字经济、在线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加速涌现,催生出产业互联网、数字生活等数字经济新赛道。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绿色复苏成为疫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新区要重视各类新经济主体,积极抢占新赛道、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在新经济时代引领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
三是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承载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体系持续完善,正聚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提出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高新区要深化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同,链接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支撑南京引领南京都市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进入新阶段,要抢抓支撑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机遇。南京坚定不移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探索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启动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探索从科技创新转向全面创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高新区要成为支撑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撑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力量。
(二)面临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四五”时期,高新区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全球经贸摩擦加速科技脱钩,发达国家加宽加深高技术领域护城河。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科技围堵加速中美技术脱钩成为常态,全球面临以强硬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挑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引进高技术外资与对外合作也将遇到更多壁垒。
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进入深度分化调整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对公共卫生和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并呈现长期并存态势,各主要经济国家为应对疫情,陆续出台“隔离”“阻断”防疫措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经济下行以及外需萎缩将从产业链、创新链等多维度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需要警惕可能引发的产业外迁风险。
三是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竞争激烈,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面临一定压力。新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更加突出新动能培育和“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倒逼园区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部分兄弟园区纷纷提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且长三角拥有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杭州高新区4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均面临兄弟园区的竞争,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聚焦发展。
“十四五”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五年,也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是锻长板、创一流的关键期,更是支撑创新名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进一步树立新经济发展理念,以新经济思想为引领,深化对新经济时代下创新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要强化市场化专业化力量供给,将科教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将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培育新经济创新主体和服务机构,构筑市场导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生态。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遵循,强化双循环战略结构支撑,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指引,实施“125”引领战略。突出1个引领:建设成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引领极,以全域产业创新打造“引领的引领”;实现2个率先:瞄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在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和新经济活跃两方面率先形成示范;强化5个聚焦:更加聚焦市场化赋能和企业化运作,更加聚焦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更加聚焦创新动能的转化,更加聚焦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打造,更加聚焦开放创新的协作协同,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增长极、“强富美高”新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核心引擎,为建设彰显“南京气质”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好局、起好步。
(二)战略定位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聚焦引领战略,以引领城市创新为使命,着力打造“五地”:
园区治理体系创新的示范地。“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联动治理机制更加高效,一区多园统筹协同机制持续深化,业界共治、产业共治等新治理模式深入探索,持续汇聚专业化、社会化力量,走在新时代国家高新区新治理的前列。
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前沿地。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聚焦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指数型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应用,开展未来研究和未来预测,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力争在全球率先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集群。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活跃地。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新研发机制,更加注重独角兽、瞪羚、哪吒等新物种培育,强化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国际开放创新的新高地。引领南京都市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生根计划”,集聚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化氛围的创新创业街区,强化国际化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创新发展水平。
都市全域创新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创新空间,强化创新功能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以统筹赋能激发园区活力,以园区活力激发全域创新,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加快形成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诞生若干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涌现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创企业森林。新场景新赛道持续涌现,一区多园协同联动发展,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着,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更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推动紫金山实验室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40家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加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
科创企业森林蓬勃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培育出若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持续涌现独角兽、瞪羚、哪吒等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万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水平进一步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全国前三,形成一批创新型知名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前沿引领的新经济应用场景,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涌现。
市场导向的双创生态更加活跃。高校开放式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业氛围活跃,高水平创新人才、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天使创投等创新主体要素集聚效应凸显,有显示度的创新创业品牌初步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技术供给不断增强,建设若干绿色制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有条件的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着提升,成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创新支点。
园区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一区十五园协同发展格局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治理和产业共治体系初步形成,园区协同发展水平增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营造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
表3—1 “十四五”南京高新区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性质 |
总体发展 | 1 | 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 | 1.31 | 2 | 预期性 |
2 | 单位面积GDP(亿元/平方公里) | 9.44 | 13 | 预期性 | |
产业发展 | 3 |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比重(%) | 33.4 | 35 | 预期性 |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高于全市水平 | 预期性 | |
企业培育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5308 | 16000 | 预期性 |
6 | 独角兽企业数量(家) | 12 | 24 | 预期性 | |
7 |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 | 8172 | 25000 | 预期性 | |
8 | 上市公司数量(家) | 86 | 130 | 预期性 | |
创新创业 | 9 | 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 3.49 | 5 | 预期性 |
10 | 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家) | — | 40 | 预期性 | |
11 | 新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家) | — | 2—3 | 预期性 | |
12 | 国家级双创载体数(家) | 57 | 80 | 预期性 | |
13 |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 | 50 | 预期性 | |
国际开放 | 14 | 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含离岸孵化器和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全球知名企业在园区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数(家) | 252 | 600 | 预期性 |
15 |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 1.05 | 3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16 |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0.29 | 0.24 | 约束性 |
17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削减率(%) | —— | 4%以上 | 约束性 |
(四)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建设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域创新取得新成效和新突破。产生若干改变世界的重大原创技术和成果,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集群化发展,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高度活跃,出现引领世界的领军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活力迸发。
(五)总体空间布局
1.布局原则
协同联动,全域创新。推动各园区立足自身创新资源禀赋,加强创新链协同,形成全域创新合力,持续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协同联动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创园、仙林大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与各园区链接,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辐射带动各园区创新发展的总体格局,支撑全市“一核三极”总体空间布局。
特色聚焦,统筹布局。引导各园区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发展模式迭代更新。统筹推动各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支持园区加强内部功能协同与服务统筹,进一步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建设高品质、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支持主城园区建设城市硅巷,推动存量空间业态调整、更新提质、有机生长、弥补短板,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设创新港、海智湾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绿色低碳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园区、品质园区。
深化结对,联动发展。深化伙伴园区机制,推动现有的伙伴园区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和创新协作,空间相邻的园区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强化合作。打破行政边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延长主城园区创新创业链条,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跨园区的分布式产业链与创新链系统。
2.总体布局
构建“一核一圈两带”空间布局,形成一核引领辐射、一圈活力赋能、两带协同联动态势,探索建立一区多园融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图3—1 南京高新区“一核一圈两带”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核,即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核。以江北新区为核心,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核,发挥国家级新区及空间承载能力优势,持续汇集高端产业创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大关键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破解制约产业发展难题,辐射带动周边园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圈,即创新创业活力圈。依托玄武园、秦淮园、建邺园、鼓楼园、雨花台园等主城园区,发挥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集聚优势,将大院大所大企进行整合串联,发挥协同互动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生态。
两带,即新动能培育带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带。新动能培育带:进一步强化紫东科创大走廊引领带动作用,以新港国家高新园、麒麟园、栖霞园等为依托,打造新动能培育带。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速培育新动能。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带:以江宁国家高新园、江宁园、溧水园、高淳园等为依托,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带。深入推进重大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加速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深化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场景,加速制造业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构建一区十五园新格局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高新区总部统筹治理能力和对各园区的服务协调能力,引导园区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市场化力量深度服务高新区发展,积极推动新经济治理创新试点示范,为打造全域创新格局提供机制保障。
1.提升高新区总部统筹治理能力
持续深化一区多园治理体系建设。支撑完善“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全市创新工作顶层设计。争取市委创新委支持,探索制订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促进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市科技局协同,把一区多园统筹发展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统筹推进一区多园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专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市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在高新区落地实施。在南京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整合市区两级行政资源,推动建立市区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指导一区多园统筹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加快推进高新区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制订南京高新区管理条例,对创新创业主体、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科技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规范管理要求。推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园区机构岗位设置,除有关领导之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采取市场化公开招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南京高新区业界共治委员会,探索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支持各类主体在规划与政策制定、创新资源导入、高新区品牌推广等方面提供决策建议。
组建并市场化运作南京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坚持“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成立南京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发展集团”),构建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产业服务的业务体系。推动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投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等战略投资和创业投资。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探索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合作,实现政府基金在重大项目、企业、平台和产业投资的高转化率,强化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轮驱动。推动各园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聚焦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共性技术服务、论坛会展、人才服务等,提供全周期、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2.强化对园区的协调和服务能力
加强对园区统计监测评价。建设高新区大数据平台,提供经济运行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创新创业大数据等服务,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借重大数据平台对各园区创新发展能力、人均产出率、产业集中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情况开展评价,推动统计数据的对比核查、自动化可视化分析。加强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各区产业用地供应、园区规划调整、产业支持资金等政策挂钩,优先支持考核评价优秀的园区。
建立园区服务赋能“工具箱”。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建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年度积分化管理,构建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拓宽区域产业能力提升(高新)专项资金筹措渠道,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园区发展绩效奖补、新产业新赛道培育等。开展南京高新区新经济培训,围绕新治理、新赛道、新场景、新物种等方面,为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家实现系统化、常态化学习赋能。
促进园区管理能级提升。推动市区有关部门将受理、审查、发证等权力事项下放至各园区,探索实施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在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健全资金分配机制,强化园区财力统筹能力。调整整合园区转移支付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园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各园区结合实际建立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对不能下放的相关权限,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驻业务人员,提供相关事项的受理、简易流程审批等一站式服务。与省级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在审批流程、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对园区优先支持。
支持园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总部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兼并重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跨区域项目合作财税利益分享机制、企业研发生产分离利益分享机制等,形成园区间利益分享的制度性框架。支持各园区综合考虑在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因素,通过个性化协商解决税收分成和GDP核算分解方案。
3.支持园区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
强化功能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以江北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新港国家高新园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园区为主体,建设以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等耦合叠加的产城融合高科技园区。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科技平台等主体集聚优势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持续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
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创业活力园区。以玄武园、秦淮园、鼓楼园等城市硅巷园区为主体,依托主城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吸引科技型企业、初创团队、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主体要素,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创业孵化、金融服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业态。集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升创新服务发展水平。打造产业、资本、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完善、活力充沛的创新创业活力区。
提升双创能级,打造创新集群园区。重点支持麒麟园、栖霞园、江宁园、雨花台园等园区充分借重高校院所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及成果优势,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开放式创新、科技创业、双创人才培养为主,打造高校院所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机外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大企业平台化发展的核心载体。
集聚集约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园区。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支持浦口园、高淳园、六合园、溧水园等具有空间优势的郊区园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承接主城区园区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中试及产业化环节,打造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高端医疗器械、前沿新材料等对空间规模有较大需求的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精准招商,协同联动主城区园区,推进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4.探索新经济治理创新试点示范
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树立“敏捷治理”“适应性治理”等新型治理理念,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高新区全域作为试点,率先就新经济新赛道规则规范制订进行探索。探索建立与新经济主体相适应的市场准入机制,放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准入门槛,打破对现有主体资质认定、行业边界划分及其相关规则与壁垒的约束。围绕新经济主体需求,对部分阻碍新经济发展的规则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对数据安全、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等规范进行快速迭代。加快制订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的核算与评价机制。
探索包容创新的监管制度。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分类监管。探索“监管沙箱”试点,对未能达到现行监管要求、难以准确判断成效和影响的创新活动探索小范围试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监管创新,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调动第三方机构、媒体等监督力量,促进监管机构和社会力量相互协作,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的格局。
探索发展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支持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有效互动,在高新区范围内发展一批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支持联合体探索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形成符合创新规律、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联合体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服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服务保障以国家实验室基地、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阵地。
1.服务保障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全力服务保障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支持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建设,打造协同联动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抢抓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机遇,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落地,力争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电力自动化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专栏一:重大创新平台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以争创国家实验室为目标,聚焦通信与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基地。 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围绕实现高性能交通基础设施材料、现代化技术等提供原始创新理论支撑;突破智慧交通、先进交通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面向全球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装置:建设覆盖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大规模通用试验设施,支撑我国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技术研究在关键设备、网络操作系统、路由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信息高铁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为万物智联时代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从理论验证、技术开发到创新应用的试验环境支撑;构建信息基础设施“C体系”,形成辐射全国的信息高铁规模性应用示范。 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面向基因型-环境-表型关系深入解析重大科技需求,开发运用模式识别、农业遥感、数据建模、组学分析等新技术,构建高效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体系。 质子源加速器:建设强流质子超导加速器与束流应用科技基础设施,为质子治疗、高性能材料、航天航空设备与器件、大功率微波源等领域研发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科学问题、工程技术和生态产业化三大战略任务,通过整合优势环境科技资源,建成“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集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全流程EDA工具系统以及支持最先进工艺的IP库等方面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系统难题。 南京应用数学中心:通过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带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理工医交叉前沿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 国家特种纤维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特种纤维材料技术创新五大平台,聚焦六大重点领域特种纤维材料自主可控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光电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光电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整合光电子芯片科技资源,建成光电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工程化转化平台。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聚焦核心材料、器件、EDA以及应用验证等行业共性技术和重大瓶颈,从源头技术供给着手,以先进平台结合创新机制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力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
加强物理空间及专业化支撑服务平台保障。优化国家实验室基地配套服务,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围绕研发、中试等产业发展共性需求,系统布局一批专业性强、开放程度高、服务成效突出的产业服务平台,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协调整合高新区内研发机构、代表企业等产业链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紧密衔接的创新联合体。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科学实验、用户培训、公共VR试验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保障设施高效运行、高质量成果产出和促进产业协同。加强物理空间和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等方面条件保障,统筹高新区优质资源,优先保障实验室基地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
2.依托高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以未来产业培育粘合高校融合发展。充分激活高校创新资源,联合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大学集聚区,加强高校间科研平台、实验材料和数据利用共享。鼓励高校之间建立健全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从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研究设置、产教融合等方面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支持高校结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布局需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交叉研究。
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鼓励新型研究型大学与高新区内企业联合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揭榜挂帅、协同攻关、政府补助”机制。鼓励科技型领军企业围绕关键技术难题,发布技术需求,深化校企技术供需对接,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电网等产业领域,探索制订重大技术专项,支持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高校院所与领军型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强化对校企开展协同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3.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重点选择一批发展质效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品牌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整合产学研用资源,聚焦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突破,推动多学科交叉、多主体联动、跨区域协同,开展协同创新和科研攻关。支持争取参与各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产生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和产品。建立市级创新产品直报通道试点,定向开放应用示范场景、提供“管家式”政策辅导服务,努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引领性好、影响力大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打造一批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发展成效好的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试验)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为创新主体提供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联合其所依托的高校,共建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吸引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各类主体在平台创业,孵化培育新物种、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创新生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对外开放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集聚,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打造产业生态,引导领域相近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实体化联盟。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行机制。继续支持以人才(团队)持有多数股份的形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理事会决策制和院长负责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设置特殊股权结构,试行同股不同权机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支持政策。鼓励聘用职业经理人,强化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全程评估体系与退出机制,重点围绕人才团队股权架构和结构优化、工程化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创新型企业孵育等重点环节和关键事项,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当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
4.强化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聚焦重点领域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专项,牵头实施各级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引领行业的科技领军企业,在载体建设、项目安排、人才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其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专业园,汇聚产业创新资源,打造产业集聚区,强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产业服务支撑。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研究并争取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基于发展需求,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定期发布“需求榜单”,引导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需求榜单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三)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打造南京高新特色产业集群
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两大南京高新主导产业,发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轨道交通五大南京高新智造产业,提升发展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两大南京高新赋能产业,前瞻布局一批南京高新未来产业,打造若干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产业地标。
1.做大做强两个南京高新主导产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增强数字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融合发展原则,以“一谷两园”为核心载体,围绕基础软件、关键软件、云平台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性技术服务。加快突破自主可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及实时数据库、基础输入输出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支持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及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面向智能终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嵌入式软件发展。积极培育5G、AR/V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支撑南京由中国软件名城向国际软件名城迈进。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把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及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医药、医疗、医工、医信、医养、医体”等领域深度融合,聚焦细胞与基因产业、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互联网医疗等领域,以高能级产业平台为支撑构筑产业生态。依托江北新区细胞及基因药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深化“麒麟刀”等肿瘤精准放疗系统研发,加快布局基因治疗等基因与细胞工程领域新技术,推进建设健康医疗服务城市示范区。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突破细胞与基因、新型生物药物、创新化学药、靶向药物、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及体外诊断设备开发,加快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加速迈向国内生命健康产业第一方阵、支撑南京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医药创新中心、世界知名的细胞与基因产业高地。
专栏二:南京高新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江北新区:信创产业生态基地项目、研创园智慧产业总部项目、数字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柯莱特软件服务外包基地项目。 新港国家高新园:微软技术实践中心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中国电信(南京)物联网运营和创新中心项目、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项目、征图新视南京研发中心项目。 玄武园:苏宁工业B2B电商平台项目。 雨花台园:UOS生态产业园项目、航天科工706所信创总部项目、航天科工8511所项目、智慧城市产业基地项目。 建邺园:阿里巴巴江苏总部项目、小米华东总部项目、直播电商产业园项目。 江宁园:申智滙谷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中兴通讯(南京)项目。 浦口园:国际软件云测试平台项目、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项目。 溧水园:中天众达智慧城市平台项目。 鼓楼园: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项目、亚信5G通信全域人工智能平台项目。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 江北新区:南京中科超精放疗治疗设备项目、南京易亨药物与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聚慧园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项目、聚智园药物与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国药控股江苏有限公司总部及省级物流中心项目、健友高效智能化药品制剂生产线项目、南京微创生产基地项目、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项目。 新港国家高新园:诺唯赞总部及研究院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迈瑞研发生产基地三期项目、润瞳眼科手术期单剂量用药系列产品研发项目、享佳慧谷智慧健康研发中心项目。 雨花台园:伟思医疗总部研发经济园项目。 麒麟园:南京重离子医院暨医用重离子科研转化基地项目。 江宁园:恒瑞创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及配套医院项目、米道斯心脏外科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前沿生物总部基地、创新药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原创药物技术创新中心项目。 高淳园:南京瑞润医用手套、PVC输送带生产带生产项目、南京友德邦心血管疾病医疗器械生产项目、江苏济高祥镕快速检测试剂生产项目、医疗器械“一所六中心”项目、高淳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 溧水园:天安未来生态城项目、洪宇健康产业园项目。 |
2.做精做实五个南京高新智造产业
智能电网。抢抓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智能电网装备升级换代机遇,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赋能智能电网为总体思路,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接入、智能输变电、智能配电、调度自动化、智能通信、智能变电站系统等关键环节开发应用软件。鼓励软件开发企业主动嵌入本地智能电网企业的研发链中,快速增强其标准和技术的研发能力。支持龙头企业探索构建新型电力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巩固提升在继电保护、配网自动化等方面的产品优势。持续提升智能电网产业品牌影响力,建设成为引领世界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坚持整零配套、量质并举、区域协同理念,以江北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新港国家高新园、溧水园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关键载体,依托整车企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开发。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薄弱环节,做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领域和电动助力刹车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领域关键零部件配套。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车规级芯片、车联网无线通信产品、智能车载终端等。加快新能源汽车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开放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应用,支撑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城市和应用先导城市。
集成电路。以“高端引领、全链发展”为主线,依托台积电12寸晶圆制造后续项目等具有国内最高水平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材料重大项目带动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集聚。加快推动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中国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地标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进江宁园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加强光电芯片、存储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EDA工具和标准研制。大力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高端芯片设计、先进晶圆制造、前沿新材料研制等。以强化芯机联动为抓手,拓展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支撑南京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晶圆制造基地、独具特色的射频等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基地和国际重要的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装备。把握制造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机遇及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重点依托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设立智能制造跨境技术贸易中心,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麒麟园智能制造(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六合园数控机床产业园等核心载体,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机器人以及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面向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具有数据自动采集、监控、分析等功能的智能机床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进人机协作机器人、自主编程智能机器人等研制与产业化,加快布局服务机器人。为江苏省率先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轨道交通。紧抓新基建战略机遇,顺应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趋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多系列城轨车辆和城际列车,以智能通信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等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向工程总包、整车及关键零配件制造、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上下游延伸。重点发展交通监控及管理系统、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车联网系统、智能收费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等,推动门控制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国产化开发。加快布局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领域,支持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虚拟现实的设备智能运维系统、关键部件与设备智能故障诊断装置等。力争成功创建轨道交通创新型产业集群。
专栏三:南京高新智造产业重点项目 智能电网—— 江宁国家高新园:南瑞IGBT项目、瀚元电力科技总部项目、伊默维智能电力电气产品研制项目。 新能源汽车—— 新港国家高新园:智慧汽车研发生产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中汽创智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福特新能源汽车总部项目、中电互联车联网安全项目。 江宁园:LG三元锂电池项目、卡耐新能源电池包核心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新能源和传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智能制造工厂项目。 高淳园:南京创源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项目、南京星固新能源商用驱动电机生产项目、比克新能源锂电池研发生产项目、利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及外围件等生产项目、易事特汽车充电桩设备研发制项目、南京邦得汽车连接器、冲压件、连接线、模具研发、制造项目。 溧水园: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改装车建设项目、恒天新能源大轿车产业化基地项目。 六合园:荣盛盟固利年产30GWh动力电池项目、云彩时代大型工业储能及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集成电路—— 江北新区:芯片之城产业基地一期项目、龙芯研发基地项目、英发睿能创新总部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国兆光电硅基OLED器件芯片研制基地项目、五十五所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 浦口园:紫光集团存储器制造基地一期科工园片区项目、苏摩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 智能制造装备—— 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地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中电鹏程智能装备研制基地、中电智能检测设备研制项目、德国CLOOS焊接机器人亚太区总部、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蓝昊智能科技折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项目。 江宁园:格力电器(南京)中央空调项目。 高淳园: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高淳)产业基地项目。 溧水园:数控机床设备生产基地项目、西门子电机和数控生产项目。 轨道交通—— 江宁国家高新园:江苏省铁路集团投资运营总部项目。 麒麟园:毕马中国总部及轨道车辆应用技术研究院项目。 |
3.做优做深两个南京高新赋能产业
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优势,把握争创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以中国(南京)智谷、麒麟园、中国(南京)软件谷为主要节点,围绕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层、关键技术层、下游应用层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生态。重点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系统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群体智能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应用软件和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园区建设超级智能算力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围绕汽车、医学、交通、金融、教育等领域布局若干应用场景,力争建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开源生态,成为南京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科技服务业。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配置科技服务资源,布局若干科技服务集聚区,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领域。依托江北新区、新港国家高新园等科技服务资源集聚优势,提供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服务,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向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检测技术集成延伸,探索开发全样本分析、检测云等新业态。依托鼓楼园、秦淮园、玄武园等丰富科教资源优势,布局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依托江北新区创新创业基金小镇、建邺园金鱼嘴基金街区等载体,重点布局科技金融集聚区。力争建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专栏四:南京高新赋能产业重点项目 人工智能—— 江北新区:研创园人工智能创新产业中心项目、AI+物联网设备生产基地项目。 新港国家高新园:南京智慧工厂系统项目、AMINO中国科技中心项目、地平线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中电超云总部(含生产基地)、中欧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项目。 雨花台园:佳源电力人工智能总部基项目、亿嘉和智能机器人巡检基地项目、雨花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 建邺园:甲骨文(南京)人工智能科技人才创新中心项目。 麒麟园:寒武纪华东区域总部项目。 浦口园:颐高人工智能港项目。 溧水园:爱尔威潜航智能项目。 科技服务业—— 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国际精准医疗中心项目、驯鹿生物病毒产品及细胞药物研发中试平台项目、景瑞康分子医药研究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江北新区现代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项目。 江宁国家高新园:南京北大科技园项目、南京中南谷创新中心项目、启迪之星(南京·空港)科技创新孵化器项目、江宁“百家湖硅巷”。 新港国家高新园: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新港小文全链条企业服务平台项目、新港国家高新园中试基地项目。 玄武园:徐庄企业并购中心项目、徐庄二期聚智园项目。 秦淮园:秦淮硅巷至美科技广场项目。 高淳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高淳百万平方米创新载体项目、高淳供应链小镇项目。 麒麟园:金融科技总部基地项目。 建邺园:中以技术转移中心项目。 鼓楼园:5G网络安全工程中心项目、环南大硅巷项目、南工大硅巷项目、智梦园5G智慧园区项目、直播产业基地项目。 雨花台园:金融科技产业园项目。 江宁园:专业化众创空间项目。 浦口园:K—pouch国际加速器项目、库克港项目。 六合园:南京节能环保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材料腐蚀与防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六合科创园项目、高新科技城项目、六合环保科技城一期项目、六合中南智谷项目。 溧水园:六六众创空间项目、INSPACE科创中心项目、溧水园和凤园区高标准载体项目。 |
4.前瞻布局若干南京高新未来产业
未来网络。面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天地一体化网络等重大需求,依托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及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借重并服务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前沿网络基础理论,攻关超低时延、超高通量带宽、超大规模连接的网络体系架构,积极承接创新平台未来网络技术成果,推动与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探索未来网络技术在制造、医疗、交通、军民融合等领域应用,率先构造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的超连接网络。
类脑智能。突出研发部署前瞻性,依托南京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南京慧脑云脑科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进类脑、脑机领域高端人才及团队,抢先布局类脑智能前沿领域,研发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新技术和新装置,构建心智模型及个性化脑功能动态图谱。支持江北新区打造“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分中心”脑科学研究服务平台,深入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支持建立脑科学多模态分析的数据工厂,开展研发类脑语言理解和新一代人机交互智能技术和脑机交互系统。
量子信息。以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为量子信息前沿技术创新源头,强化原创性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重点突破量子网络、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模拟等技术。以华控创为量子通信产业园等专业园为核心载体,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试点应用。面向高新区全域扩大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供给,重点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加快推出“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应用场景,实现数据通道的加密传输。持续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集聚一批科技企业,探索打造国内一流的量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区块链。依托南京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博雅区块链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超前布局区块链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开展多方安全计算技术、智能合约、分布式系统与存储、分片技术、跨链技术等底层技术攻关。加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账户、可信数据和数据资产的建设。支持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支持江北新区建设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强化应用场景开放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在多领域、多场景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建立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
基因技术。依托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一谷一区一中心一基地”的空间布局,建设基因与细胞实验室,构建基因细胞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建设国内领先的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全球知名的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医药临床评价中心,聚焦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和细胞治疗等重点领域,提升基因编辑、全基因合成、新型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多组学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重点开发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RNA干扰等基因治疗药物。
航空航天。发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开展深空星表探测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空间在轨服务和深空探索等前沿方向研究,加快推进深空探测卫星、固体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航空器整机制造、无人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机载系统、空管和地面设备系统、关键控制系统、通航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推动航空电子设备、动力装置、地面测量改装等无人机配套产业集群发展。
5.加快构建园区产业差异发展格局
落实《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建立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及细分领域目录,引导园区确定优势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推动园区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聚焦重点的原则,结合园区发展基础,确定园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详见表4—1)。
表4—1 南京高新区各园区产业定位方向
园区 | 主导产业 | 培育产业 |
江北新区 | ●集成电路(IC设计、先进晶圆制造及封测技术)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抗体药物、免疫细胞治疗、靶向药物) | ●科技服务(新金融)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基因技术 |
江宁国家高新园 | ●智能智造与装备(智能电网、绿色智能汽车、数控机床、机器人、工业自动化) ●节能环保(水、气、固废治理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碳减排技术和解决方案) | ●人工智能 ●未来网络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未来医疗) |
新港国家高新园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芯片、算法、算力;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人机交互)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药物研发、医学影像诊断、大健康管理)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 ●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 |
玄武园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物联网、新一代数字服务)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 | ●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IC设计) |
秦淮园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交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 ●科技服务(科技金融)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 ●商业航天 |
高淳园 |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高端医疗器械与高值耗材、体外诊断试剂与精准医疗) ●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 | ●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 ●量子信息 |
麒麟园 | ●集成电路(图像处理芯片、数据存储处理器芯片、手机射频前端芯片等芯片设计)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软件) | ●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 ●未来网络 |
建邺园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技术) | ●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设计咨询、科技金融) ●人工智能 |
鼓楼园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 |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基因、细胞、新药研发) ●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 ●区块链 |
栖霞园 | ●人工智能(数据清洗与标注;基础理论与算法;AI芯片与传感器;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物流)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化学药物与仿制药、生物制药、研发外包与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医药供应链管理) | ●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 ●类脑智能 |
雨花台园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创软件、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 ●集成电路(IC设计) | ●人工智能 ●区块链 |
江宁园 |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细胞治疗、创新药) ●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等) |
浦口园 | ●新能源汽车(汽车整车、电控系统) ●轨道交通(车辆配件及服务配套) | ●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 |
六合园 | ●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及核心零部件、智能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溧水园 | ●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车用配件、动力总成、汽车整车) |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医药制造) |
(四)培育活跃市场主体,构筑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高端引领、生态赋能,推动科创企业森林蓬勃发展,加快多元创新人才汇聚,促进科技金融赋能创新发展,强化应用场景汇聚创新资源,营造包容友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造高端要素汇聚的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1.推动科创企业森林持续蓬勃发展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举”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重点筛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数量。引导规上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逐步提升规上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整合、多元化战略,做大企业规模。建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依托领军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展前沿科技创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力量。探索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与支持办法,对通过高新区评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助推其向高新技术企业升级。持续深化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加快拓展细分领域市场,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机制,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主导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持续壮大新物种企业群体。培育一批科技属性强、成长潜力大的独角兽、瞪羚和哪吒企业等。鼓励新物种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智慧出行、产业互联网、医疗科技、前沿新材料等新赛道领域,开展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及商业模式和场景创新。鼓励园区基于新物种企业发展实际,开展个性化的新物种“挖掘+培育”计划,支持园区开展新物种企业筛选、编制榜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园区提供企业培训、技术研发试验、应用场景赋能等支持,提供商业模式打磨、私董会等个性化服务。
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联合高校院所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协同上下游,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探索围绕前沿、关键、核心的共性“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创新联合体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新能源技术创新,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内部机制变革和外部创新模式探索为双向驱动,通过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探索双创战略投资、设立研发任务分发交付平台、构筑企业生态圈等方式,释放自身的研发、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与多类主体实现协同和共享,持续提升平台化发展水平。
2.构建多元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贯彻落实江苏省“双创人才”、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省市层面人才计划,重点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家、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加快引进科技顶尖专家、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国际顶尖创新人才,探索短期雇佣、技术攻关、企业顾问等柔性引才制度。推进“机构化、成建制”人才引进,集聚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自带创新生态圈及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引进培育一批卓越企业家、投资家、国际高端经营管理和产品经理人才。集聚技术经纪、知识产权、产业投资、园区运营等科技服务人才,以及国际法律、财务等高端商务人才。
吸引培养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落实省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借助高水平科研学术平台吸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鼓励高校推广企业导师制,鼓励前沿科技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贯彻“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落实高校毕业生面试补贴、见习培训等支持措施,鼓励在宁高校毕业生在高新区就业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补贴,拓宽青年创业者融资渠道,扩大创业担保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建立青年科学基金和创业基金,加大优秀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加强国际化创新人才招引。深化“生根计划”,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平台为依托,吸引海外高端创新人才资源。以江北新区、建邺区、江宁区和紫东地区的园区为重点,深入推进“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搭建海外人才发展精准化对接服务平台,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适时拓展国际人才街区布局。推进海外人才工作许可管理改革,对符合高新区发展方向的外籍人才和应届毕业生延长工作许可,允许外籍留学生在高新区兼职创业,对在园区企业工作的外籍人才实施“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协助各类人才落实“紫金山英才卡”,围绕人才创业和生活需求,提供健康医疗、子女教育、品质生活等全方位服务。加快落实人才安居保障,探索“先租后售、租购并举”人才安居模式,鼓励国有平台在地铁沿线建设租赁住房,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科研、工业用地范围内建设租赁住房,形成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人才安居格局。探索科技人才容错和信任机制,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给予科技人才更大的权限和自由度。“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健全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运营绩效、知名榜单、专家举荐等为主要依据的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机制,建立高新区多源多维人才数据库,发现人才、对接人才、用好人才。
3.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汇聚高水平天使创投机构。以构建科技创新需求,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为导向,大力集聚天使创投、股权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机构。重点汇聚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和天使投资人,鼓励其聚焦具有核心技术或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早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吸引国内外耐心资本、优质投资基金等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支持江北新区加快建设长三角新金融中心,支持建邺园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
支持新金融产品开发创新。鼓励银行联合创投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研发能力强、具备履行授信合同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信用贷”业务试点。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利用专利权、软件着作权等创新资产证券化、信托融资等金融产品。支持社会资本合作推动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探索搭建科技型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为企业融资授信提供支撑。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第三方征信、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专业服务。优化完善扬子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企业提供数字资产登记、披露等服务。
建立包容审慎的科技金融容错纠错机制。聚焦政府类投资基金使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破除束缚科技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研究制订投资容错清单,提高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亏损容忍度,支持以风险补偿形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对于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产生的损失,允许以同期投资的其他项目收益进行覆盖。优化投资委员会合规性审查决策机制,赋权赋能赋责基金管理方,对于基金管理方提交的投资方案只进行负面清单审查,提高投资专业性。
4.强化应用场景供给汇聚创新资源
深化应用场景赋能。落实“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把握争创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聚焦人工智能对生产生活的赋能应用,探索围绕产业互联网、数字政务、数字民生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建立“需求分析—资源征集—场景设计”的场景征集筛选机制,发布高新区应用场景建设清单。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建设、智库支撑的多方参与实施机制,构建“企业对接与筛选—场景项目签约落地—项目支持与跟踪”的场景全周期跟踪管理机制。推进应用场景示范区建设,挖掘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支持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化价值的示范产品(服务)。出台应用场景建设专项支持政策,结合场景建设企业的实际需求给予相关支持。
打造全智能场景科技园。鼓励各园区联合专业第三方机构,结合自身禀赋特色和产业特色,共同建设集智慧治理、智能生产、形象展示、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全智能场景科技园。支持江宁国家高新园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智能工厂、工业视觉检测、智能化仓储等场景建设。支持秦淮园建设省级车联网先导区,提供满足自动驾驶车辆性能需求的感知、V2X通信与边缘计算等车路协同专用设施,打造车路协同功能场景。支持新港国家高新园建设无人驾驶试验区,实现“人—车—路—网”全互动的协作路网。支持鼓楼园发挥互联网总部企业集聚、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等禀赋优势,探索打造互联网医疗新场景。
发展应用场景招商新模式。鼓励具有行业资源和专业化运营能力的企业或机构牵头组建场景生态联盟,通过股权合作、技术联合攻关、产业资源共享等方式,集聚服务于场景建设的科技型企业。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围绕高新区企业现实需求,推动国内外科技企业与本地企业紧密衔接,加快在高新区落地。建设场景路演平台,吸引各类创新主体集聚,建立其与产业升级、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场景的对接机制,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引进场景集成服务企业和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集成“总包”、场景供需对接等服务。
5.塑造有独特魅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南京高新区品牌建设。统筹实施高新区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推动各园区、各部门认真做好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工作。探索在未来产业、新赛道、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发布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重磅报告。鼓励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在高新区发起国际性学术自由联合组织。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新经济五日谈”,围绕赛道、场景、科技创业等新经济理念的培训,打造高新区双创品牌。定期编制并发布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系统梳理高新区发展新亮点和新模式,提升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的显示度,增强高新区品牌影响力。
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集国际科学交流、前沿科技论坛、科技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国际化峰会,服务于科学、技术、产品、市场全链条。围绕主导产业领域,举办创业嘉年华、创新创业大赛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创业活动,依托社会力量积极承办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产业论坛。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和社会力量主办创新论坛、创业大赛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双创政策宣讲、双创故事宣传、双创成果展示、双创企业家评选等主题活动,持续提升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
宣扬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放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准入门槛,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原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前提下,允许相关市场主体进入,允许试错和宽容失败。建立宽容失败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失误,不违反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且勤勉尽责、未谋私利、及时纠错改正的,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强化激励干事创业的导向。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推动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融入高新区创新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五)提升园区发展品质,打造新经济创新发展活力区
以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为导向,创新园区空间布局模式,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构筑“巷—港—湾”创新活力区,加快推进园区绿色化、数字化、品质化发展,形成园区创新创业活力与高品质发展互融共促的生动局面。
1.建设“巷—港—湾”创新活力区
推动城市硅巷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潜玄武、秦淮、鼓楼等主城区高校院所闲置载体和科教资源,引导实验室和研发平台等设备设施活化再利用,推动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在金角银边区域就近落地转化。进一步梳理市属国企、在宁央企闲置空间,支持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运营机构参与硅巷建设运营,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扩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开展硅巷主题招商,加快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聚,完善硅巷科创生态,汇聚投融资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等中介机构。
支持园区联合高校建设创新港。加快推动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南航创新湾区、南理工创新港建设,通过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校友资源、人才互派挂职模式,强化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玄武园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江宁国家高新园联合东南大学,秦淮园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科研、教育、转移孵化、综合服务,建设集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文化链于一体的创新港,构建社会互通、开放共享的双创生态。支持六合园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引领、科研院所为支撑,构建“1+N”校地融合建设模式,启动雄州板块打造六合创新港。
打造“类海外”环境的海智湾。加快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引聚全球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青年留学人才。紧扣海外人才“一站式”落地需求,布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和人才公寓,开放双创服务中心,打造“全集成”模式综合街区。设立国际人才合作与服务中心,开辟海外人才接待大厅,推进落实“海智”政务集成化改革,统筹落户安居、工作许可、居留签证等全景式需求。建立入湾人才专属服务档案,定制开展政策辅导、创业孵化、职业规划。
2.建设低碳发展的绿色园区
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支持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绿色技术重点研发项目,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攻关。支持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推动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前沿技术在高新区落地转化。鼓励智能电网领军企业创建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攻关。强化绿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发布展示、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污染治理等服务。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等产业项目融通发展,着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产业,推进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分布式能源接入、源网荷储、物联网等技术应用。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持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组建以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双创载体等深度参与的高新区绿色发展创新联盟。
做优绿色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压减煤炭消耗总量,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推进电动车充电桩、新能源公交车示范线、分布式能源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构建绿色设施网络。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管理,加强生产制造过程精细化,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助力打造口袋公园,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等,与街道、水系相结合,为创新创业人群增加绿色交流交往空间。
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统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基础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对绿色发展有关项目的激励、支持和保障制度,探索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促进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项目。积极部署碳交易市场建设相关工作,与有关部门沟通确定高新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健全绿色发展全民行动体系,强化全社会监督参与,畅通环保监督渠道。
争创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创新探索“分类指导、分步达峰”的绿色园区建设路径,依据碳排放现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将15个园区分为三类。鼓励碳排放量较少园区积极布局低碳服务、工业互联网等绿色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高能级绿色创新平台,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支持碳排放量中等园区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提升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绿色技术创新服务水平。支持江北新区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布局综合能源站、能效管控平台等创新平台,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十四五”时期,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0.01吨标准煤/万元。
3.建设数字赋能的品质园区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深入落实全市“发展新基建”行动计划,布局高速、移动、泛在、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泛在互联通信网络与万物互联感知网络。加快部署5G基站,统筹基站站址资源和布局,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试点示范,规模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推广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构建若干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前部署卫星互联网。深化建设融合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开展数字化改造,布局智慧化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统筹构建高新区园区智脑。坚持一体规划、一体运作原则,统筹规划与构建“一区多园”园区智脑,加强与江宁区、建邺区等各区已建城市大脑、智慧运营管理中心等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围绕城市交通、城市治理、应急指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建设一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融合性创新应用系统,实现在智脑统一技术架构下系统、数据与业务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新区政务协同、城市治理、智慧生活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城市管理、辅助决策、综合服务统一入口,实现高新区全域“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区、一套端口服务”。推动布局高新区大数据平台,提供经济运行、产业大数据等服务。
深化数字赋能园区服务与应用。围绕数字园区建设需求,加强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速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化发展。发展智慧公共服务,以高新区内企业和人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为主线,优化整合各级各部门服务内容,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体验和便利程度。发展智慧公共安全管理,围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建设园区公共安全智慧化体系,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全覆盖,提升安全预警预防能力。
建设功能复合的品质园区。围绕科技人员工作需求,布局完善功能载体,打造高品质园区。建立多元化住房体系,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高品质国际社区、科学家社区、人才公寓、创业社区、公共租赁住房等多样化的居住选择。增加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按照人才多元化需求,合理布局便民服务设施,提供国际化、便利化的商业服务,创造24小时便利工作生活的环境。积极推进高能级科技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构建多元文化场景、打造特色文化地标,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持各园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建设具有科技展示、科普等功能的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
(六)融入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全方位开放创新新高地
把握“三区叠加”发展机遇,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引领南京都市圈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区多园模式下对外开放园区新标杆。
1.塑造自贸试验区联动优势
开展更高水平的先行先试。完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南京高新区联动发展机制,依托省级联动创新发展区(以下简称“联创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形成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体系,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在保税研发、研发设备和耗材便捷通关、科技人才跨境流动、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对外投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等方面,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探索跨境投融资、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改革试点,发展产业互联网、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境内外投资者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自由的制度安排,探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跨境投融资支持。
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和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打造数字化服务贸易中心,简化非报关货物进出区管理,便利货物流转。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开放举措,积极争取在联创区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放宽服务贸易准入限制。围绕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发展专业服务、物流运输、旅游、教育、会展等跨境服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研发、大数据营销、云计算等服务外包业务。
强化“三区叠加”辐射带动作用。用好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推动创新政策在高新区全域复制推广,推动改革赋权共享、制度创新共试、政策措施共用,促进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融合。加快推动产业体系共建、平台载体共享、创新生态共育,强化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资源的有机联动,深化一区十五园联动发展机制,在全市范围内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与高效配置。
2.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创新南京都市圈开放协同机制。提升都市圈内高新区协同发展凝聚力,创新协同机制,探索联合都市圈内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共同成立南京都市圈高新区发展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都市圈高新区在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事项,会商研究各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创新跨园区各类主体对接机制,强化数据赋能,积极争取在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下增加高新区子平台,探索建立都市圈高新区联动发展在线对接机制,组织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社会组织在平台上围绕技术、产品、服务发布供给和需求,加速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共用共享。
支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与张江高新区和合肥高新区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的联动,鼓励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信息高铁综合实验设施等与长三角地区的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支撑引领前沿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合作,支持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等在高新区落地。对接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
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与长三角区域各类园区开展合作,根据创新和产业需求构建伙伴园区,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载体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深度融入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发展,支撑宁镇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聚焦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探索以南京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地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研究网络。积极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鼓励其在高新区设立分中心,开展培训辅导、项目路演、融资对接等服务,畅通企业与长三角金融机构对接渠道。
3.全面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
积极链接全球创新高地。加强与全球创新高地的链接和协同,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采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运作方式,通过项目孵化、资讯共享、人员交流、宣传推广等形式,深入推动与硅谷、波士顿、休斯顿、以色列等世界一流创新中心链接,探索联合共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对接重点领域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开展高端人才柔性利用,加快全球创新创业资源顺畅流动,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市场等全球创新要素集聚。
引领创新合作海外桥头堡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推动“生根计划”向“深耕计划”升级,探索在境外举办重大国际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运营质效和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进有国际资源链接能力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构建海内外联动创新的研发网络。鼓励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扩大内需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制订国际化产业招商资源图谱,引导园区面向全球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发挥有效投资带动作用,以高质量项目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外资行业领军企业和全球知名独角兽企业设立研发总部、区域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中欧迷你硅谷创新中心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创新主体面向全球招募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依托“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合作和服务对接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至规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南京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部署推进重大建设任务,协调解决高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市级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对创新成果转化、企业服务、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协调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明确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要计划、重要政策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进度要求,保证按期完成。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健全规划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相衔接、定量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估。
(三)强化政策要素支撑
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持续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制度创新变革,提供量身打造、精准配套的支持政策。用好区域产业能力提升(高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新园区绩效奖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经济活力区建设、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培育等方面。加强园区土地高效利用,拓展发展空间,用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型企业、科技型项目倾斜。
(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咨询机制,联合科技创新专家、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等成立高新区咨询顾问委员会,对规划涉及的重要议题、改革事项、重点项目等开展咨询研讨,强化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与论证,强化事中监管,确保规划涉及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双创载体、重点场景等重大事项有效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