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 > 规划信息公开 > “十二五” > 专项规划

        市政府关于印发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1-11-09 来源: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

        宁政发〔2011〕3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一、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绿色新政”,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侧重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实现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强烈的绿色意识和转型取向,既表明了我国参与世界绿色发展行动的决心,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入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牢牢把握主题主线,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生态现代化,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市既紧迫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落实“生态为基”方针,破解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融合发展的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绿色城市,要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新潮流,意味着污染能耗有效控制、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南京,是我市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战略品牌,“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彰显南京“山水城林”生态优势,推进生产清洁化、生活低碳化,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实现生态良好宜居、市民健康文明,让家园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一)规划原则

        本规划编制重点把握四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发展与保护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毫不动摇促发展,又要坚定不移抓保护,通过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植入更多的绿色GDP。二是把握好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不仅关注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在内的一系列有形之绿,更重视包括绿色文化、绿色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无形之绿。三是把握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集中力量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四是把握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绿色都市建设是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必须根据城乡发展的不同基底、不同特性、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远景规划到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3)《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1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

        12)《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4)《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1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16)《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

        17)《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

        18)《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

        19)《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

        20)《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

        21)《中共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委关于制定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22)《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23)《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24)其他相关规划等。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薄弱环节需要解决。

        1、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但重化工特征仍然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做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50%以上,2010年达到50.7%,分别超过全国7.7个百分点和全省11.2个百分点。但是从工业转型发展上看,重化工的结构性特征依然明显,2010年全市石化产业规模占四大支柱产业的比重约50%;重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80%左右。与此相适应,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占到70.5%6家重点耗能企业占到42%

        2、完成了节能减排的规划目标,但能耗水平仍然较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关闭了小化工企业203家,搬迁重点污染企业24家,关闭小火电机组近78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160万吨和326万吨。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使用量增加。到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1%,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消减9.2%17.2%,顺利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但单位GDP能耗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47%,在省辖市中居于第二位。

        1 2005—2010年南京单位GDP能耗指标变化

        3、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但创建任务仍然较重。“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地建设。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7平方米,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7%以上。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江宁区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首批国家级生态区,全市绿色社区占到社区总数的30%以上。我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但是区域性、复合型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生态系统必要的安全防护空间减小,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和部分环境要素质量不高,各类创建工作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

        4、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但规模效益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路子。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下降到83.5立方米/万元,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下降到40.22公顷,分别较“十五”末下降47.8%37.3%;新型墙材产量年均增长15%,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达到92%左右,比“十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粉煤灰综合利用率100%,各类粉煤灰制品年创产值6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为主料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但部分资源产品价格扭曲,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内在动力也不足,对存量调整和挖潜改造不够,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综合效益发挥不够。

        5、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十一五”期间,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市出台了一批涉及排气污染防治、节能监察、清洁生产、建筑节能等的政策文件,以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决策的能力,并从正反两方面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极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与此同时,直接制约绿色发展的科学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的快速跃升期,是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青奥会、带动南京实现新跨越的决战决胜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冲刺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绿色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与以往从通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对冲发展不利影响结果相比,绿色发展侧重于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强烈的绿色意识和转型取向,既为南京绿色发展指引了方向,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我市目前在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上的差距尤为突出。“十二五”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物质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将进一步扩大。相对于南京这样一个经济、人口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偏重的城市,要完成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以生态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倒逼当前工作,并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3、成功举办一届有影响力的青奥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将在南京相继举办,对城市品味、环境品质、空间适应性、综合服务能力等多层面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新要求。用绿色理念指导运动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采购、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等,探索大型运动会的绿色举办模式;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绿色发展的机制。绿色青奥可以极大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异同点

        指标名称

        共同点

        基本概念

        核心

        实施主体

        循环经济

        寻求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持续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

        低消耗发展(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3R

        区域或产业体系间

        低碳经济

        以碳减排为目的,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特色,以低碳能源、交通、建筑、生活为基础,以低碳化能力提升和低碳经济重点示范区项目为支撑的经济形态。

        低能耗发展(节能、能效、新能源)

        企业和政府间

        绿色发展

        以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公平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形态。

        包容性发展(低消耗+低能耗+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人与自然间

        4、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诉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广大人民群众把生态文明作为生活质量改善的追求目标,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新期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切身享受的生态财富。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好青奥盛会、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奋斗目标,牢固确立生态为基方针,严格落实节约优先、环保优先,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构建绿色消费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加快形成绿色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

        (二)发展目标

        2012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2013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4年办好一届绿色青奥会。

        2015年,基本建成经济生态更高效、环境生态更优美、社会生态更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展现出绿色特质鲜明、绿色生产高效、绿色空间延展、绿色文化浓厚的新形象,为到2020年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打下坚实基础。

        1、经济生态更高效。绿色生产体系初步构建,资源环境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集约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实现持续下降,土地综合整治和立体化土地利用并举,单位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广泛推广,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质量效益;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低碳技术得以逐步推广,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及适应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

        2、环境生态更优美。加快建设山水城林相融、人文景观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让南京成为理想的宜居城市。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全面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垃圾治理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进一步提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利用取得新突破;维护生态安全,进一步提升绿化环境,增加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的环境美誉度,为2014年青奥会的召开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2 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5

        绿色生产

        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7

        >56

        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

        -

        >20

        3、单位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83.5

        <60

        绿色生活

        4、公共交通分担率

        %

        31

        50

        能源利用

        5、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8

        <0.5

        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20左右

        15

        资源环境

        7、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1.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1.2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0.2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1.5

        8、废物处理率




        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2

        98,无危废排放

        主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8.8

        95

        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

        %

        -

        70

        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

        %

        -

        80

        9、城市绿化




        其中:城镇绿化覆盖率

        %

        -

        45

        林木覆盖率(不包括10km2以上的水面)

        %

        26

        28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3.7

        15

        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2.7

        95

        11、耕地保有量

        万亩

        -

        356.5

        1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亩

        -

        341.08

        13、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

        %

        3.0

        3.0

        绿色文化

        14、中小学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

        %

        -

        100

        说明:单位GDP能耗按2010年价格测算。

        3、社会生态更文明。绿色文化氛围浓厚,绿色消费理念持续弘扬,绿色市场更加完善,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市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低碳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绿色建筑得到广泛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低碳试点工作逐步启动。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以产业高端化、园区生态化和企业生产清洁化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升级,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把加快低碳产业发展、降低高碳产业比重、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来考虑,积极培育壮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

        1)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主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枢纽城市、智慧南京建设,立足南京功能定位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半径大、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区域金融、物流、商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优势特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生态工程咨询、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巩固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

        稳步推进工业支柱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对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大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强化改造和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到2015年,上述行业主要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一级标准要求,燃煤热电厂实施关停或改造成燃气热电厂。

        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1115”工程,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本地区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经济林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合作与开放,着力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渔业等为特色产业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建设江苏白马现代农业产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广泛推广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逐步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经济、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紧密对接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子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以上。

        3)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产业升级优化,改造和提升一批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加大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制定全市“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完成行动计划中“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依法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落后产能,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淘汰列入淘汰目录的落后产能。逐步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重点由关停并转迁向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更换方向的转变,推动企业绿色升级。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

        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自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负责机制,将清洁生产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规范;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加快建筑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建筑业清洁生产案例研究,革新生产工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实施工程废弃物的现场回收再利用;探索建立建筑绿色施工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确保现场的污染减量化、无害化。

        推动服务业清洁生产。选择有代表性且示范意义强的单位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验研究,制定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通用清洁生产审核流程、重点审核内容及审核、评估、验收标准。

        探索农业清洁生产。以有机农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1)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和集群化发展。

        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合理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网络体系,节省产业运输的能源消耗。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污水处理、高效物流等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园区企业共享公用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引入生态园区建设的规划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的产业共生体系。

        2)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土地资源需求管理,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效益产出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耕地保护、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到2015年,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降低至270亩,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320万元/亩,新增工业用地平均产值达到400万元/亩。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做好高耗水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各项节水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6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

        建设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静脉产业园。整合、提升和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电子垃圾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加强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及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加大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使用秸秆肥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燃料等。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以绿色青奥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绿色市场,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引导民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使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群众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实现自然、环保、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打造立体化、多层次、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安全、有序、顺畅运行水平。到2014年青奥会前,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40%,到2015年达50%左右。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两纵两横轨道干线和三条市域快线构成的轨道骨架网络,2015年地铁营运里程达250公里以上。

        1)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发挥轨道交通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作用,提高现有地铁运营能力,建成3号线、10号线、机场线、4号线一期、11号线一期、12号线等6条线路;开工建设至溧水、高淳等市郊线路。

        加快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建设。制定实施城区快速通勤网络规划,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在主要客流走廊上规划公交专用道153公里,提高通勤高峰公交出行效率;优化主城区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线路覆盖率;强化公共交通工具优先行驶权,实现公共交通全面提速,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形成畅通、快捷、舒适、安全、绿色的主城区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综合枢纽换乘中心建设。坚持与新城新市镇、功能板块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居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换乘枢纽建设,大力改善地面交通间、轨道交通间、轨道和地面间公交换乘条件,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汽车始末站(中心站)的同台、同站“零距离”换乘。重点推进城东马群、龙潭、禄口等换乘中心建设。

        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和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实施道路微循环工程项目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重点改造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交通节点”,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可达性。完善中心商业街区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和大型居住区、大型购物中心的慢行交通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斑马线,开展公交接驳点的步行改造,推进慢行交通系统联网成片。

        2)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提高公交畅通水平。合理设置公交优先车道、专用车道、路口专用道、单向优先(专用)车道,调整公共交通车辆与其他社会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提高公交车速和道路利用率。加强对公交专用道的监控力度,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违法闯入检测系统,确保公交专用道畅通。合理设置公交车辆感应信号系统,调整路口信号周期、相位,设置公交专用信号,减少公交车辆在路口等候时间,提高公交运营效率。

        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和共享交换平台和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公交调度、不停车联网收费、出行诱导服务等应用系统,实现轨道交通、地面交通和出租车智能化调度,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人、车、路之间的智能化、信息化联系,提高通行效率。完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建立停车收费价格动态管理机制,实施高峰时段区域交通限行措施,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缓解重点区域交通拥堵。

        3)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交,到2015年,更新、新增公交车3000辆,其中清洁能源公交车不少于60%;推广节能型汽车和替代燃料;加大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建设力度,初步形成连接城市东南西北的充电网络,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2、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紧抓大型公建、政府机构、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将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全过程,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无害、舒适的室内环境。

        1)强化建筑节能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2014年,在新建机关办公建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园区中开展公共建筑65%以上节能标准的试点。2015年起市区新建居住建筑开始执行65%的节能标准。以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建筑一体化应用为重点,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为载体,调整建筑用能结构、优化用能方式,开展使用浅层地源热泵空调制冷、采暖和利用太阳能照明、供应热水等示范工程。

        2)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包括围护结构、冷热系统、照明设备和电器设施等在内的一体化节能改造;充分发挥政府垂范作用,全面实施政府机构系统化节能改造,继续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节能窗、高效屋面外保温技术;鼓励智能化楼宇建设;鼓励对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电梯、照明等系统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进行节能改造。

        3、全面推广绿色产品。

        以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建材家居市场、大型商场超市为重点推广绿色产品,全面建设绿色市场。

        1)加大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力度。依托标准化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肉类、蔬菜、酒类等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绿色、环保农产品消费。

        2)积极构建绿色建材家具市场。完善绿色建材、绿色家具检测认证体系,研究制定家具建材产品绿色准入标准,加大来宁产品检测,切实保障家具建材的环保性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建材、家具商场引进绿色建材家具产品,提高绿色产品供应能力。

        3)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每年推广数量不低于100万只节能灯,2013年年底前,在全市范围内淘汰白炽灯。在全社会倡导室内空调温度一般情况下夏季不低于27摄氏度,冬季不高于18摄氏度;推动各大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开展“商品包装简化”、“限制生产使用塑料购物袋”等多项活动。

        (三)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力争2012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2013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4年青奥会前,全市灰霾天气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持续改善水环境。

        将“保(饮用水源地保护)、治(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清(水体清除污杂物和污染淤泥)、补(以生态补水为核心的水生态建设)、管(水环境管理)”作为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本策略。

        1)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加强有毒化学品运输船舶风险防范,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提高水厂给水水质,完成城市水厂水质深度处理工程,完成企业自备水厂社会性供水改造,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加快固城湖、石臼湖、金牛湖等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推进六合区、溧水县和高淳县的区域供水工程,提高城市饮用水源应急保障能力。

        2)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完成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仙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大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9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以主要入江河流达标、城区黑臭河道基本消除为治水目标,加快实施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工程,实施秦淮河外围支流、十里长沟、内外金川河及城区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日常化的生态用水补水机制。推行“河长”制,落实控源截污长效管理措施。2014年青奥会前,工业企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城市主要水体满足国际重大活动对水环境的要求,实现城市整体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2、全面提升空气质量。

        积极推进“蓝天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与城市扬尘,控制秸秆焚烧污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大幅度消减主要污染负荷,确保空气质量稳定并持续改善,让广大市民呼吸到清新空气。

        1)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加快燃煤电厂、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建设,探索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制度。到2015年,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脱硫、脱硝改造,石化与冶金行业重点企业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工程。集中整治大气污染严重区域,实施燕栖地区、梅山化工地区、梅钢地区、金陵石化地区与化工园等重点区域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与改造工程。

        2)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大黄标车等高污染车辆淘汰力度,不断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提高新车上牌控制标准,新增车辆全部达到国Ⅳ排放标准。2014年青奥会前,执行国IV排放标准和配套油品供应,完成油气回收系统改造,扩大限行区域,全面淘汰黄标机动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增设天然气加气站,满足天然气汽车和出租车、公交车的加气需求。加快推进加油站、储油罐和运油车的油气回收设施建设。

        3)防控城市扬尘及秸秆焚烧污染。强化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到2015年,确保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扬尘污染控制区达到建成区面积的90%以上。控制交通扬尘,到2012年,城市快速路、主要道路与繁华窗口地区机扫率达到90%以上,主干道、次干道机扫率达到80%以上;装载车辆尽量密闭,不得超载。强化秸秆焚烧监督管理,杜绝露天焚烧。

        4)构建跨区域防治体系。以2014年青奥会南京空气质量保障为契机,加强污染源监测、空气质量预报与预警,联动南京都市圈相关城市,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防止污染向区域内转移。协商制定统一的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共享监测信息。

        3、全面加强垃圾治理。

        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对危险废物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和妥善的污染控制。

        1)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以餐厨垃圾分类处理为突破口,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并做好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有效对接。研究制定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创新垃圾收费方式,鼓励市民进行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逐步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水平。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0%。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到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的原则,在全市构建起由社区回收、加工分拣中心和综合利用处理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和高效、规范的城乡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作为社会公益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城乡覆盖回收网点建设。

        建立特种垃圾回收体系。以量大、面广、再利用价值高或危险性较大垃圾为重点,探索建立面向电子电器、餐厨垃圾、过期药品、危险废物等垃圾的专业机构统一收集、专业运输的独立回收体系。

        2)加强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建设。实施天井洼、水阁、轿子山三大垃圾填埋场的封场育林工作,建设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置设施。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确保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处置,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到“十二五”末,南京都市区生活垃圾处理逐渐形成焚烧、综合处理两种技术并存的格局,减少原生垃圾进入填埋场比例。

        持续增强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建设。实施医疗垃圾处理处置全过程监管,着力推动农村地区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置工作,确保医疗垃圾100%安全处置。实施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以产生危险废物的重点企业、危险废物运输与处理处置单位以及青奥会敏感区为重点,强化环境风险源管理。

        3)做好垃圾的二次污染防治。

        开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的二次污染防治,强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防止对地下水污染;对拟建垃圾焚烧设施配套完善的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在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加强对粉煤灰堆存场、电子废物堆存场、废旧拆解汽车堆存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场等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的污染防控,配备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减轻二次污染。

        4、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

        运用价费、财政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降低环境保护成本,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资源环境制度体系。

        1)创新环境价格和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强排污费收支管理,加大对超额减排企业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探索污水处理企业由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转换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等收集和处置费,实行统一收集、专项使用。

        2)创新环境财税政策。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确保环保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联动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逐步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企业财政补贴制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

        5、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为维护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以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构建自然生态网络,实现自然融解城市的目标,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

        1)加强碳汇能力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构建立体绿化体系;改变单一草坪绿化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绿化系统,努力实现城市从“园林化”到“森林化”的深刻转型,加快形成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为城市绿色发展构建有效的“碳汇”体系。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战略,重点实施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百里风光带、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风光带、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幕府山和栖霞山“一园四带五片”,以及主城100个以上小游园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保护农村生态碳汇。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碳汇功能。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免(少)耕技术,增加农村土壤碳贮存,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保护基本农田林地。全面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覆盖。

        2)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建设国家生态市。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全面推进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和生态廊道建设,改善生态空间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生态功能,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绿色隔离带建设,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着力保护以浦口绿水湾、六合兴隆洲和长江河流重要湿地为主的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推进国家森林公园保护;重点保护钟山等16处风景名胜区。强化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状况的监管,对于确需穿越的“重大基础设施”应以“虚线化”为原则,尽可能采用地下或者空中穿越的建设方式,减少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地表植被的破坏。

        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巩固矿山宕口整治效果,严控开山采矿,开展干道两侧生态复绿修复,采取技术经济合理的修复手段分批修复采石宕口,重点推进珍珠泉风景区和仙林大学城周边、环固城湖(花山段)废弃露采矿山宕口环境整治项目,新增露采矿山环境整治面积35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河道,恢复河道自然生机,“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野生物种,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安排财政经费,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设立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项基金,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2 生态建设规划示意图

        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1)落实碳强度下降指标。根据国家、省“十二五”碳强度下降指标的分解要求,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规范,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做好碳强度下降指标在我市的核算工作,研究制定碳强度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推动“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实现。

        2)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各类开发园区、企业为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较强、组织保障有力的试点单位,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体现南京特点的低碳企业、低碳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的低碳经济试点;推动绿色社区试点建设,打造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及行为特征的绿色社区,提倡对现代科学低碳技术的运用,提升社区服务主体的科技水平及居民生活质量,并通过绿色社区示范引导市民进行低碳生活和消费。

        3)认真做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针对农业、城市安全、河流湖泊防汛、交通安全等气象高影响行业和领域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建立完善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强极端天气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多灾种多部门早期联动预警防御平台和工作机制。

        (四)发展高效绿色能源

        在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前提下,大力推广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优质清洁能源,逐步削减煤炭的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绿色的城市能源支撑体系。

        1、优化能源结构。

        1)扩大清洁油品、天然气利用规模。在全面稳定实施国Ⅲ油品供应的基础上,2012年前逐步实现主城内所有加油站供应国Ⅳ油品。加大郊县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新城、新市镇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继续推进“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重点建成东阳、江宁、江北等LNG调峰储配站。力争到“十二五”末,主城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5%,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上升到10%

        2)加强煤炭终端消费总量控制和全过程管理。控制新建燃煤电厂,“禁燃区”范围扩大到主城区与所有工业开发园区,2014年前完成“禁燃区”内社会燃煤锅炉与清洁能源改造,力争“十二五”末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

        3)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积极落实国家现行的可再生能源优惠政策,探索与可再生能源使用相结合的电价,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到2015年,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

        太阳能。在城区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新市镇新社区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以利用大型公共建筑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为主,扩大城市光伏发电的利用量,为光伏发电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空间。

        生物质能。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垃圾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大力扶持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碳化生产,稳步推进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支持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鼓励农村发展户用沼气池。

        地热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浅层地源热泵空调制冷、采暖等示范工程,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的比重。

        2、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1)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推进能源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节能项目,积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优先选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节能技术、产品产业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以内。

        2)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推广应用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增加高效低耗机组的建设,推广使用锅炉除尘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

        3、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电力生产使用全过程的智能化。到“十二五”末,力争我市110KV及以上变电站智能化率和城市居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显着提高,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系统。

        (五)培育绿色文化氛围

        采用多种宣传教育措施,使得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城市普遍认同和奉行的伦理观;培养生态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1、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

        以每年“世界水日”、“地球日”、“全国土地日”、“节能宣传周”和“科普宣传周”等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绿色理念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广大市民的绿色发展意识,增强各级政府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全体市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全民的意识、全社会的行动。引导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一批绿色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单位。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2、保护开发生态文化资源。

        重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彰显南京古都风貌,深入挖掘南京六朝、明朝、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维护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合理开发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南京生态人文优势。

        3、积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生态区县、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使创建活动成为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机制。

        4、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使企业明确履行环境责任的意义。推动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在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新设备引进及旧设备生态化改造上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绿色发展建设活动,支持环保、文化、慈善等公共事业,提高员工公众参与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1、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并据此制定全市主导功能区规划,形成以主导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明确禁止、限制开发区的范围,从规划源头集约集聚各类资源,统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区域特色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2、推进形成区域主导功能。建立优化提升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三类功能区,对空间开发实施有效调控,以合理的空间布局保障绿色发展。通过主导功能区的划分,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区域特色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按照“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明确各区县主导功能定位,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联动效应明显的区县发展新格局。

        3、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各区县主导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各地区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对不同功能区的项目实行不同的土地占用、环境准入和生态保护等约束性标准。形成功能区绩效评价体系,对优化提升区域,实行转变发展方式优先的考核评价,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对重点发展区域,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考核评价,强化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对生态保护区域,实行农业发展和生态优先的考核评价,强化对农产品保障能力和生态保护成效的评价。制定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落实五个最严制度

        1、落实最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对未按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审查未获通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对项目建设达不到评估要求的,一律不得验收通过,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2、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制定、执行国际最先进的环境准入标准,大力关停整治污染企业。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创新环境政策措施,严格环保考核,提升环保工作水平。

        3、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4、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绿地保护制度。重点做好对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大型集中生态绿地,城镇发展轴和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和生产防护绿地,以及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涵养绿地和景观绿地的保护。进一步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5、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保护,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健全资环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绿色都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筹部署、指导协调绿色都市建设工作。分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建立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是落实绿色都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拟定相关实施细则,制定有关标准,抓紧组织实施。

        2、强化约束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和监督检查,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落实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机制不力、责任不落实、任务完不成的区县、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严格问责和“一票否决”,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区县、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各方建设绿色都市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环境资源价格改革、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环保责任保险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动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生态转移支付试点。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对环境保护不达标的企业一律暂停审批新上项目。积极支持绿色田园、绿色家园、绿色企业(工厂)、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的建设与发展。

        3、增加有效投入。逐步加大市本级财政对节能减排、植树增绿、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节能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各区县、开发区要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各类生态园林、绿色建筑、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积极扶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拓宽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渠道。

        (四)加强法规标准约束

        1、加强法律政策保障。严格执行《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节能监察办法》、《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促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保障力度,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引导产业空间集聚、集约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土地、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出台建设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2、加强标准引领。积极贯彻实施节能减排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围绕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研究制定部分地方标准;提高新建工业项目准入标准,鼓励符合低碳特征企业的发展;研究碳排放指标和碳汇生产、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完善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探索建立能效评估机制;强化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汽车、冰箱、电机等产品的应用,探索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积极开展节水型、节能型、环保型产品认证。

        (五)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1、加快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将科技支持政策进一步向对整个产业具有引领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作用的企业倾斜;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大气治理、新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解决全市节能减排科技问题;注重前瞻部署,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展减碳技术、零碳化技术、去碳化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挥绿色政府垂范作用,加大政府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力度;引导消费者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增强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动力;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燃煤电厂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推广一批适用节能技术;围绕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节能减排潜力大、应用面广泛的重大技术或产品,加大推广力度;扶持和发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的援助活动,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站群导航

        主办单位: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单位:365bet赌城投注_365手机app_365bet365娱乐信息中心  苏ICP备05004952号-7

        网站群总访问量: 主站总访问量: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320100000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